細菌性角膜炎是20世紀60年代最主要的感染性角膜疾病,70年代以后病毒性角膜炎、真菌性角膜炎、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迅速增多,但細菌性角膜炎仍是當前發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。
細菌性角膜炎的發展趨勢是機會感染、混合感染及耐藥菌感染不斷增多,給該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,必須給予高度警惕和重視。
01細菌性角膜炎常規治療方式
局部使用抗生素,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、妥布霉素滴眼液等,是細菌性角膜潰瘍的主要治療手段。但有研究表明,長期、大量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會造成各種眼表、角膜的損害,主要表現為角膜上皮剝脫、淚膜穩定性下降、角膜敏感性下降、角膜神經損傷等,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 。
臨床上也時常見到對抗生素治療反應差,潰瘍經久不愈,甚至并發角膜穿孔的病例。因此,對于細菌性角膜潰瘍的治療,在使用常規抗生素藥物的基礎上,有必要尋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,輔以綜合治療以縮短病程,提高治愈率。
02次氯酸滴眼治療細菌性角膜潰瘍
2019年,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眼科的王凡等進行了“0.01%次氯酸局部滴眼治療細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分析”。
研究者選取2018-08/12 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眼科就診的細菌性角膜潰瘍患者共60 例60 眼,隨機分為2 組,常規治療組給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30 例30 眼,聯合用藥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0. 01%次氯酸水溶液局部滴眼,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。
研究表明:聯合用藥組潰瘍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常規治療組(P =0. 005),但兩組治愈率(P=0. 643)、最佳矯正視力(P=0. 787)無差異。兩組患者出現虹膜睫狀體炎發生率無差異(P = 0. 643)。兩組均未出現角膜穿孔、角膜新生血管等并發癥,聯合用藥組患者使用0. 01%次氯酸滴眼無明顯角膜刺激癥狀。
A:治療前角膜共焦顯微鏡檢查結果,見大量急性炎癥細胞浸潤,未及菌絲及阿米巴結構;B:治療前前節OCT 圖像,提示角膜浸潤深度約為中層基質;C、D:治療前裂隙燈照相,見角膜鼻側近瞳孔區類圓形潰瘍病灶,直徑約4mm,熒光素染色陽性;E、F: 治療3d 裂隙燈照相,潰瘍面積縮小,角膜水腫減輕;G、H:治療6d 裂隙燈照相,潰瘍已愈合,熒光素染色陰性。
綜上所述,次氯酸聯合用藥治療周期更短,角膜上皮愈合更快,視力恢復也更快,且未出現明顯并發癥,患者未出現明顯的眼部刺激癥狀,次氯酸在角膜潰瘍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。
